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振兴实体经济,中国制造该怎么做?

振兴实体经济,中国制造该怎么做?

日期:2018-08-27   人气:  来源:互联网
简介: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实业界到投资界,大家都在谈论从中国“制造”到“智造”,确实从中国制造的现状到智造跨越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发展的路径、思路,到底怎么落地?我相信,没有思路的乐观是盲目的乐观。 首先,我把BAT和制造……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实业界到投资界,大家都在谈论从中国“制造”到“智造”,确实从中国制造的现状到智造跨越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发展的路径、思路,到底怎么落地?我相信,没有思路的乐观是盲目的乐观。

首先,我把BAT和制造业做一个对比。从盈利的角度看,BAT(B指代百度、A指代阿里巴巴、T指代腾讯)三家公司盈利总和占整个上市制造业企业的百分比是四分之一。同样这样的比例在美国是1:15(在美国,粗略地说今天和BAT对应的企业为谷歌、亚马逊和脸书)。

我们再来看一下上市公司的市值,BAT是在境外上市的,平均的市盈率只有30,如果我把它拿到A股,用A股的市盈率,我没有用平均的市盈率,我给了BAT相当于前25分位的市盈率,这样和制造业的上市的市盈率做对比,这个比例是多少呢?是1:2。也就是3家BAT的市值是1600家上市制造业企业的1/2,在美国这个比例是多少呢?是1:10。

显然,BAT对中国经济贡献巨大,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制造业的现状,光靠BAT撑不起中国经济,BAT实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制造业。

可以想一下阿里巴巴,从淘宝、支付宝再到toB的阿里巴巴,都是依赖于制造业的产能,有的时候是过剩的产能;BAT的T——腾讯,有一半收入来自于游戏;BAT的B——百度,是靠大量的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广告收入。

——中国制造到“智造”的巨大挑战——

▌产能过剩,成本上升

制造业的现状是什么呢?

我在过去的三年每个季度定期地对2000多家制造业企业做季度调查,这个调查结果也是不容乐观,在过去的多个季度中,我们制造业的景气指数一直低于50的枯荣线,一直保持在40多。那么问题在哪里呢?——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相信大家都知道,即使经过两年的去产能,产能过剩仍然非常严重,涉及2/3的企业。也就是说,我调查2/3的企业产品供大于求,而且投资极度疲软,每个季度只有2%到3%的企业在真正进行扩张型的固定资产投资。

▌缺乏前沿核心技术

另外,80%的企业没有研发投入,在制造业,这是相当惊人的结果。这就预示着我们制造业面临的第二个大的挑战,就是技术。

以我较为熟悉的机器人行业为例,机器人产业体系,首先要有高校、研究所,能够进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库卡机器人何服电机维修,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控制器等等,然后再由主机厂进行组装。另外,在机器人行业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叫系统集成的过程,因为机器人不像智能手机充上电就能用,机器人也不是人,也不是说它到了车间以后就可以像人一样灵活地工作,要根据你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教它怎么样才是最优化的动作,这是系统集成的过程,这是面向行业的过程。

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问同学,这样的产业体系,如果从下到上,哪一个环节技术含量或者说含金量是最高?习惯了在商业模式上创新的中国企业家,很多时候第一反应就是系统集成商,因为这是直接面对行业的,但懂技术的同学知道,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是在下方,是在核心零部件的制造上。我们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没有核心的技术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在“与狼共舞”。

以制造的成本为例,机器人在2009年制造成本大概是32万,到了2012年有小批量生产的时候,制造成本是25万。再去看一下日本安川机器人,他们只有16.8万,也就是说,他们的成本比我们低近50%,我们怎么和它竞争?为什么比我们成本低这么多?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经常都是要从日本进口,日本人卖给我们的核心零部件是卖给他们本国企业的三倍的价格。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已经习以为常的模式已经终结。想一想当年我们老三代的时代,每个家庭都希望有冰箱、彩电、洗衣机。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就是把海外进口的电视机拆开,依葫芦画瓢造一个,质量也很差,但是非常便宜,可以卖给当时还不富裕也要求不高的中国人民,我小时候都看过带雪花的国产电视机。

因为我们有巨大的腹地,有了产量,赚了钱可以反哺研发。这是我们原来的套路。现在这个套路已经走到头了。现在把别人的机器拆开,依葫芦画瓢,造得不如人家好,成本还比别人贵。机器人制造的成本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明显的下降,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很快发现我们想提高质量的时候,我们非核心零部件都需要进口,从传送带,恨不得到每个螺丝钉,都得进口,所以我们的成本到现在一直下不来。

——我们的出路与机遇——

▌中国工业化1.0的终结与突围

这样的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呢?我们目前的现状很严峻,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解决的办法在哪里?也以机器人行业为例,传统的机器人行业主要的用户是汽车制造,汽车制造对于机器人有一些要求,它要求的精度可能不是很高,可以大于100微米,但是它要求的负载量很大,要求的位置控制不需要最精准,在这儿有一系列的主要供应商,从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到日本的安川和法努克。那么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儿?整个汽车行业,年产量1600万部,产业工人大概是3、5百万,而现在的制造业中,产业工人最多的在3C行业,有2000多万——计算机、手机、消费电子等行业,手机年产20亿只,计算机50亿只。

在3C的行业对机器人又提出一些特别的要求,3C行业——如果到工厂你会发现,密密麻麻的工人,他们在那儿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拧螺丝,拧手机的螺丝和拧汽车的螺丝是不一样的,要求的精度要非常高,至少30微米以下,甚至10微米以下,还需要很多柔性的部件、微小的部件,和一些轻型、聪明、灵活的机器人。另外,3C行业产品周期短,手机可能两个星期就有一个新的机型,这就需要机器人有一定的可更新性。所有这些,都对机器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并不非常容易解决,没有哪家供应商可以轻易搞定,这个可能是我们发展的机遇。

通过机器人行业想和大家说明现在制造业的现状。我相信我们做制造业的第一个阶段,制造业1.0的阶段已经结束了,在这个阶段我们充分地利用了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资源。目前困境的根源,在于没有相应地提升技术。我们现在都讲创新创业,如果仔细想一下,其实在制造业从来就不缺创业的精神——华为的设备卖得好,苹果的手机卖得好,咱们也来山寨一番,在深圳、珠三角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小厂到处都是。目前困境的根源在我看来,叫做“有创业但是没有创新”。

将来突围的契机在哪里呢?可能在于一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制造业的格局在重塑。另外由于这些不同领域技术的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在技术上提供了一个集大成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