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如何才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5月25日,记者从重庆市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下称创新联盟)大会上获悉,我市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携手组建创新联盟,机器人维修,逐步走出一条资源共享、协同解决共性技术难题的研发新路。截至目前,库卡机器人驱动器维修,该联盟已突破17项关键技术。
2013年以来,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我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由于研发资源分散,机器人维修,缺乏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及引领产业技术前沿的科研院所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我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面临瓶颈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企业研发与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开发周期较长,市场竞争力不足。
2014年5月,创新联盟建立,该联盟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牵头组建,成员包括8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3年来,创新联盟整合了各成员单位科研资源,并通过将科研资源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技术研发。具体操作模式是:企业有研发需求时,可与创新联盟签订委托合同,委托创新联盟进行技术研发。而后,由创新联盟组织最适合该企业项目的人才进行研发。
截至目前,创新联盟在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主要研发成果包括:突破了机器人本体结构优化、1拖N伺服驱动器和大负载精密减速等领域的17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建筑、纺织、喷涂、冲压、六关节等14个系列22款机器人;建成焊接、冲压、注塑、电子装配和打磨抛光等10个行业的14条自动化示范线,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
其中,该联盟去年成功研发出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在控制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三大关键核心部件领域成功实现了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整体性能达到国际主流产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