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董明珠的汽车梦会以这样的方式破碎!
11月16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收到珠海银隆发出的书面告知函,被告知调整后的交易方案未能获得珠海银隆股东会审议通过,珠海银隆基于表决结果决定终止本次交易。有鉴于此,公司决定终止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暗示收购珠海银隆宣告失败。
临时股东大会受挫,并未浇灭董明珠的汽车梦,相反,她对外传递了更加强烈的收购意愿,并着手修改方案再次冲关。当时,业内预测修改很可能朝着现金+增发的方向进行,而且现金占比有可能偏高,这是汲取了前次被否的教训。
还有,不排除收购出价低于此前130亿元的可能。
没有人认为修改后的方案一定能过关,也没有人认为修改后的方案一定不过关。更没有人会想象最终的失败来自收购对象的拒绝。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跟收破烂没有什么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富人拉穷人一把,银隆没有哪怕一丁点的拒绝理由。
然而,不可能偏偏发生了!
但在我看来,珠海银隆的拒绝等同于在关键时刻挽救董明珠及格力。在接受采访时,我甚至使用了一个极端的表达方式这是董明珠2016年做出的唯一一个正确的决定。虽然终止收购的决定情非得已。
进入汽车领域受阻,格力电器不得不继续待在空调、小家电、冰箱的圈子里,这对于董明珠的两千亿春秋大梦未必是个好消息,但对于一个健康的格力电器的存在却至关重要。
因此我说,终止收购珠海银隆,等于将格力电器重新驾驶在正确的轨道上。所以我当时即做出大胆预测:格力电器复牌必涨。事实正是如此,这说明在投资者眼里,KUKA机器人示教器维修,格力电器放弃新能源汽车等于降低了格力电器未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就在5天前的11月11日,董明珠在接受央视财经专访时,还铿锵有力地说:我一定要做新能源汽车,为我们中国的雾霾彻底改变,我是必须进军这个行业。
董甚至对未来中国人的生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走出去开的是格力的汽车,打着格力的手机,遥控着家里的温度,这就是我们给所有人带来的生活的改变。
还有更不可思议的。11月1日,即中小股东联手机构否决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15项议案的第4天,董明珠已经在董明珠自媒体上发文《恭喜格力银隆牵手成功》。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董明珠的极度自信及自恋,已经将自己逼到无法转身的死角。
折腾一圈,董明珠又回到原点
有人说,收购珠海银隆失败,让董明珠及其领导下的格力电器又回到2016年之初;如果加上进军手机领域失败,则让董明珠及其领导下的格力电器回到了2015年之初。但我更倾向认为,两番折腾,董明珠已经不是回到原点,而是落在原点之后。
两番折腾,不仅没有给格力电器的营收、盈利做出一丁点实质性贡献,反让董明珠失去了中小股东及投资机构的支持;四年前,正是他们把董明珠扶上格力电器董事长的大位。
事实上,格力电器失去的,还有2015、2016两年的大好时光。而这两年,恰恰是格力电器最大竞争对手美的集团对格力电器实现大幅反超的时机。
我们先看这两个公司的2015年财报:
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84亿,同比微跌2.28%;归母净利润127亿,同比增长21%;每股收益2.99元。
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977.45亿,同比下降2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5.32亿,同比下降11.46%;每股收益2.08元。
再看两个公司的2016年三季报:
美的集团1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1170.78亿,同比增长4.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8.08亿,同比增长16.31%;基本每股收益2.00元。
格力电器1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824.3亿,同比增长1.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2.3亿,同比增长12.82%;基本每股收益1.87元。
营收、营收增幅、净利、净利增幅、每股收益、现金流、总市值,7项重要财务指标美的集团均实现对格力电器超越。而2014年,美的集团仅有营收一项指标略高于格力电器。
我不知道11月16日之后的董明珠,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由我主导的手机和新能源汽车战略均告失败?我究竟哪里错了?
以我对董的了解,她做出反思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就在11月10日(请大家注意这个时间点),她还在董明珠自媒体上发文:《我从来不犯错》。显然,这是与公众舆论对抗到底的姿态。
君子一日三省吾身与董无关,董不需要反省。
事实上,董明珠本人在这两番折腾中失去的比格力电器更多。
今天,人们已经很难再用2012年之前看董明珠的眼光看她。那时,董明珠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个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的铁娘子,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企业家;而今天,董明珠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成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标本,代表了一个企业家的彻底迷失。
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1、董明珠连番决策失误,格力电器董事会及管理层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2、一连串的失败,对董本人将产生什么影响?3、格力电器多元化究竟该往何方推进?4、未来的格力电器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格力电器董事会及管理层该负什么责任?
格力电器董事会及管理层不作为及责任缺失,在过去两年表现得相当明显。
格力电器股权结构是这样的:格力集团、京海担保、中证金、UBSAG、中汇金、前海人寿、高华汇丰、高瓴资本等,董明珠以0.74%的股比位居第10。
格力电器第九届董事会构成是这样的:董明珠、鲁君四、黄辉、张军督、冯继勇、朱恒鹏、钱爱民、贺小勇8人,机器人维修,其中朱恒鹏、钱爱民、贺小勇为独立董事候选人。
格力电器管理层构成是这样的:已知有总裁董明珠1人,副总裁黄辉、望靖东、陈伟才三人(抱歉,网络上几乎找不到关于格力电器管理层完整的名单)。
实事求是讲,格力电器的治理结构是完整的,也是合理的。
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个完整的治理结构,在重大决策面前体现出来的基本上是董明珠一个人的个人意志?格力电器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到底体现在哪里?
我们想知道,进军手机及收购珠海银隆两项重大决策,到底是董明珠个人意志的体现,还是董事会的集体决策?这两大责任对格力电器造成的损失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
如果装聋作哑拒绝彻底反省,我敢断言:未来格力电器不排除继续遭遇类似重大挫折之可能。
必须看到,格力电器2014下半年以来掉头向下,与董明珠近年来日益滋生的大跃进情结息息相关,亦与董明珠在格力电器董事会、管理层的权力不受制衡有关。反过来,折射出的是格力电器董事会及管理层严重不作为。
板子,不能打在董明珠一个人屁股上。
收购失败,董明珠的公众形象严重受损
格力没有亏待你们!我讲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
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几个这样给你们分红的?
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
两年给你们分了180亿,你去看看哪个企业给你们这么多?
格力人从1个亿、从1%利润都没有甚至亏损的企业做到今天,达到13%的利润,是靠你们来吗?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老板在股东大会上教训即将投票的中小股东说的话!和老子教训儿子没什么区别。
正是这次大会,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遭遇第一次重挫。
但是,董明珠的说法和外界获知的消息大相径庭。在接受采访时,董明珠说这是媒体报道有误导,事实是,无记名投票,百分之99.9几都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