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AI面临的挑战:无人车闯祸,我们该找谁?如何保证不再发生?

AI面临的挑战:无人车闯祸,我们该找谁?如何保证不再发生?

日期:2019-03-02   人气:  来源:互联网
简介:AI面临的挑战:无人车闯祸,我们该找谁?如何保证不再发生? 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我总是非常困惑如何回答才好。人工智能这个答复吧,我觉得太宽泛了,而图像识别似乎又太专业了。不过呢,还是下面这个问题令我真正抓狂: 人工智能会掌控整个地……

AI面临的挑战:无人车闯祸,我们该找谁?如何保证不再发生?

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我总是非常困惑如何回答才好。人工智能这个答复吧,我觉得太宽泛了,而图像识别似乎又太专业了。不过呢,还是下面这个问题令我真正抓狂:

人工智能会掌控整个地球吗?

对于一名从事于机器智能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个问题太让我恼火了。我也不想去抱怨怀疑论者,事实上大部分人都觉得人工智能是一种神秘,而且有着无穷无尽阴谋诡计的玩意儿,最终它们会把人类灭绝,因为,它能够在我们狂看一晚EvanGoldberg编导的电影之后,就预测到下一部我们将观看的影片将会是《SausageParty》(《香肠派对》)。

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多么有个性,多么特殊,从普遍意义上来看,人们还是遵循一些普遍行为模式的。只要经过足够多训练,计算机就可以轻松识别出人们的行为模式。

因此,机器能推测你喜欢的音乐,或者给你一些手机APP应用的建议,这对机器来说很容易实现。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的预测工作的难度和性质类似,我只是希望大家能理解,这相对于人类的能力来说是一种延伸和拓展。

要想了解时下人工智能领域中哪些技术很厉害,重点在于懂得机器学习做得不错的两个主要场景:

1.受控环境

2.监督

我们看到了Google的人工围棋选手AlphaGo打败了人类最厉害的围棋选手,计算机象棋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已经解决了,而最近又有很多论文在探讨Doom游戏比赛中击败人类的话题。事实上,在游戏里面,你能够完全掌控操作环境、能够实施的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这使得建模变得相当容易。而一旦我们能够将游戏环境进行建模,下一步任务就是模拟和学习。实际上,这些理论早就已经成熟了,正是近年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使大规模机器学习得以实现,才能够令AlphaGo这类技术在实现层面上获得重大突破。

监督式受控环境表示对于每一个行为,你能够估计出可能受到的惩罚,从而能够有效地从错误中积累经验,而游戏正是这种监督式受控环境的完美表达。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电影预测,可以理解为有一个很大的样本,里面存在用户和影片两类数据,还有一个给定的用户选择模型。通过这些,我们就能进行下一次看什么电影的预测。

在监督式受控环境中,我们知道会得到何种信息,并能够对类似的信息加以处理。我们可以对这类目标创建表达法(representation),在我们需要进行预测的时候,这些表达法能够帮助我们最终确定准确的计算模型。这是通用学习类型中的一个非常狭窄的子类,也是和我们人类差不多的一类智能方式。

图注:分类器概观

然而,大部分的人类行为并非监督式的,而是在与环境交互的基础上建立的逻辑和直觉。人类的基本活动,比如说识别物体,理解物理过程都是时常发生的事情。通常,我们通过与事物的互动能习得很多的新知。

在当前阶段,库卡机器人,这对于计算机来说还是很难达到的水平。现在如果你要一台机器能认识所有你给的图片里面的汽车,你必须告诉机器先去看那些图片,还得告诉它你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当你给机器看了大量汽车图片时,它就能认出汽车了。这就是监督式学习,在它尚未理解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得教它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计算机科学家在努力使这种学习变成几乎无需监督的,即非监督式学习。最终,我们希望机器能够理解物体和景象的概念本身,而不需要特地去调教它。

当前大多数研究的重心在于非监督式学习,解决这个问题更加困难。诚然,我们的机器看上去更聪明了,不过大多数都是在监督式受控环境中的情况。首先我们必须能令机器人在非监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然后再考虑系统在非受控的情形下运行,这样才更为接近人类的智能。

尽管,现在探讨机器灭绝人类,或者是机器人的‘不良企图’仍为时尚早。然而,人工智能更严峻的威胁正悄然逼近,这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早先通过观察特定的特性的算法称为决策树分割数据

在这个会议的最初讨论时,我导师曾提到了一个问题,令我第一次真正质疑人工智能的可用性。早期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很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要造一个机器来测量人的身高和体重,并告诉他们是不是超重了。这个很简单,我们只需要计算出这个人的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如果超过了特定阈限,那就是超重。这是人工智能的原型算法。如果我说某人肥胖,这是必须要有合理的判断的(而不是熊孩子骂人),这个人的BMI确实是落在超重人群的平均BMI范围里。

现在大多数的机器已经不是这么简单了,它们采用大量复杂的数据作为输入(比如高清晰度的图片),经过非常精细粒度的算法来完成输出。这样的话,简单的阈限或决策树的方法就不够用了。渐渐地,系统采用了一套广为人知的深度学习算法,去识别和学习大量数据,用类似于人类的方式去细化模板。

图注:典型的深度学习模型。它包含了若干个互相连通传播信息的神经元(圆圈),这与已发现的人脑运作模式十分相似

这些系统性能非常好,但是学习过程很慢,因为需要很多数据来学习。

但是,有个问题:一旦它们给了我们结果,不管正确与否,我们并不知道机器是怎么得到这个结果的。

这个听起来并不是那么要紧在开始的时候,在机器学习系统里面,我们有两种类型的数据特征和标签。特征是观察到的变量,标签是我们需要预测的。举个例子,在之前的肥胖症检测器中,我们的特征是人的身高和体重,标签是每个人的超重或者健康指标。为了从图片中检测癌症细胞,特征是若干张器官的图像,标签是图片有没有癌症细胞。

癌症检测算法会先扫描这组图片

机器学习算法一般会这样解决问题,先给每个特征配置权重,相加,最后基于所得的和来做决定。比如,如果你要预测一个苹果是不是坏了,你会先看苹果的气味、颜色,如果触摸一下那么就还有它的质感,最后大脑会配置给这些特征不同的权重。

假如苹果烂了,光凭颜色一个特征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计算机遵循类似的想法,只不过权重是通过不同的优化算法算出来的。但是,在深度学习中,我们并不确定我们想用哪些具体的特征,更不用说配置权重。所以我们怎么办?我们让计算机自己学习选出最好的特征群,把它们用最佳方式组合来做决定,从某种意义上模拟人类大脑的做法。

这个主意给我们带来惊人的结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这个领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图像数据),尤其是随着高效GPU和新框架的出现,使学习基本的图像级别的概念变得小菜一碟。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讨论的这些机器通过学习选出的特征,物理意义并不像传统方法那么直观。

这些例子展示了计算机从图片中寻找的东西看上去它们在检测形状,但是对于非图像数据,并不是这么直观。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