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中资收购朗德万斯有新进展海外投资前景几何?

中资收购朗德万斯有新进展海外投资前景几何?

日期:2018-06-08   人气:  来源:互联网
简介:日前,据外媒DriveVisionNews报道,德国照明大厂欧司朗将其通用照明业务LEDVANCE出售给以IDG资本为首的中国投资财团一事似乎有了新进展,或将于不久后获得德国政府的批准。 早在2016年10月下旬,在德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撤销了批准中国企业收购爱思强的决定……

日前,据外媒DriveVisionNews报道,德国照明大厂欧司朗将其通用照明业务LEDVANCE出售给以IDG资本为首的中国投资财团一事似乎有了新进展,或将于不久后获得德国政府的批准。

早在2016年10月下旬,在德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撤销了批准中国企业收购爱思强的决定后几天,德国经济部突然叫停了IDG、木林森等组成的中国财团对LEDVANCE的收购。

最初,由于担忧技术流出到木林森,德国政府欲出手干预。然而,由于收购交易主要涉及LEDVANCE的全球营销资产,例如LED灯泡配电网络,并且不涉及敏感技术,德国政府预计将批准该交易。

据来自木林森和欧司朗的消息证实,德国政府将在2017年第二季度批准该项交易。预计IDG对Ledvance的收购将在2017年迎来一个乐观的结果,而Aixtron和其他德国技术公司则没有那么幸运。行业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德国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控制将更趋更严格。

法律专家Lexology表示,针对德国对外国投资审查程序的法律依据将变得越来越严格,这可能对并购交易产生负面影响。

近两年来,中国照明企业海外收购案例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收购这条捷径,迅速布局全球市场,加速其国际化战略。

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2016年也被称为海外投资元年。但自去年以来,这条通过收购国外既有品牌企业的道路开始遭遇新的拦路虎——被收购方的当地政府。

从年初的金沙江收购PhilipsLumileds遭遇美国国家安全审批机构CFIUS的反对后,今年已先后发生了多起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例被阻的事件。十月,更有两桩照明界收购案在德国先后被当地政府叫停,包括木林森收购欧司朗旗下品牌朗德万斯(LEDVANCE)及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

中企海外收购频频受阻

近年来,中国经济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走出去”已成为中国企业谋求发展的新方式。然而,越来越多国家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倾向保持警惕。照明业界同样如此。

日前,德国经济部宣布,撤回之前对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公司发放的通行证,库卡机器人何服电机维修,并重启相应评估程序。据悉,这一事件还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的施压。美国财政部12月初发表声明,总统奥巴马已发布总统令,阻止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公司爱思强,称这一交易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而之前备受关注的木林森收购朗德万斯(LEDVANCE)的案件也前途未卜。10月27日晚,德国联邦经济部确认,将进一步深入调查中资企业对德国照明企业欧司朗(OSRAM)旗下灯具业务品牌朗德万斯(LEDVANCE)的收购案。不久前,中国三安光电与德国老牌照明与半导体厂商欧司朗达成收购协议后,德国经济部也立即出面表示反对该交易。

无独有偶。更早之前金沙江收购PhilipsLumileds案件被中止也曾引发了全球照明业的瞩目。虽然早在2015年3月31日,由金沙江GOScaleCapital牵头的中外资银团与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达成“收购皇家飞利浦公司旗下Lumileds(LED与汽车照明)80.1%股份”的协议,为完成交割,双方团队在过去近一年来,共同积极配合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等监管部门的审查。但是在2016年初,双方还是对外宣布,由于无法解决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有关国家安全的顾虑”,已决定停止此项交易。

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工业机器人维修,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企业总计已放弃了11项大型收购项目,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澳大利亚、欧盟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提出的并购案进行手续繁复且旷日耗时的审查程序。

面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疯狂从事并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都开始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并购画下红线。近期,随着中国家电大厂美的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大厂库卡(Kuka)后,德国政府正计划修改法律,让欧盟各成员国在面对非欧盟国家企业在成员国间发起企业并购时能有更广泛的禁制权。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出去”,拥有深厚技术沉淀的德国已成为中资并购的首选。今年8月,美的斥资45亿欧元完成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领军企业库卡(Kuka)近95%股份,在全球引起高度关注。也正是从这起收购案开始,德国上下要求加强对中资并购的限制和监管、以保护本国关键技术的呼声日益高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受到许多当地政府和民间力量的阻碍,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海外并购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而言都非常惊人,当地政府和媒体对此缺乏心理准备,害怕中企的进入会导致本国企业“空心化”。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当前,全球经济正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短期内很难有较大改善,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使得中国资本很难在海外收购到优质企业。

“目前看来,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替代全球化思潮,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环境肯定比以前要恶劣。目前各国政要们为了选票不得不迎合这种民粹主义的潮流。”尹中立表示。

然而,德国政府的这一行为却受到了来自德国当地企业的强烈谴责。

在德国经济部撤回中资收购半导体制造厂商爱思强的通行证之后,德国时间10月26日,爱思强最大股东Argonaut资本公司在其公司官网上发布了一篇措辞强硬的公告,谴责德国政府的这一行为“尽显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姿态”。Argonaut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巴里·诺里斯将收购遇阻的真实原因归结为政治因素,并将矛头直指德国政府相关人士。

针对这一事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发布会上也表示,中国宏芯投资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公司爱思强是正常的商业并购案。既然是正常的商业并购,就应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律加以实施和把握。“我们不希望外界对这起正常的商业活动赋予过多的政治解读,更不应对其进行政治上的干扰。”

降低风险,提升“内功”

由于欧美经济不景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这会是一种常态,我国的对外贸易将面临严峻挑战。然而,面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刚需,如何更有效率、更科学的展开对外投资才是当务之急。此外,如何规避对外投资风险成为当前众多企业关注的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建议,交易双方都需要保持理性,不要把一些小问题放大。就中企自身而言,“走出去”要根据自身需要加强规划与市场调查,提前做好风险应对机制,市场选择要多元化,不应跟风“涌向”某个国家投资。同时,做好真实信息传播,扩大欧洲在华企业家关于在华投资感受及对中国实际情况了解的声音,以及被并购企业对合作需求的呼声。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