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日本是如何成为机器人王国的?

日本是如何成为机器人王国的?

日期:2019-02-04   人气:  来源:互联网
简介:虽然第一台机器人在美国诞生,但是晚于美国起步的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如今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销大国,并且赢得机器人王国的美称。目前,世界各国都争相投入资金以及人力进行机器人领域的开发,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哪些值得借鉴的……

虽然第一台机器人在美国诞生,但是晚于美国起步的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如今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销大国,并且赢得机器人王国的美称。目前,世界各国都争相投入资金以及人力进行机器人领域的开发,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日本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生产规模扩张,但是劳动力却以每年不足1%的速度微增。当时,日本为满足政府所制定的年均GDP增长3%的目标,生产效率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后的日本企业为尽快摆脱能源价格上涨的不利局面,迫切需要高度节能且自动化的工业产品。而早在1954年美国人所研制的工业机器人给当时处于劳动力困境的日本产业界带来了一丝希望。

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于1967年率先从美国引进机器人的相关技术及生产线,并在短短的一年后,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此后通过不断的技术消化与吸收,日本工业机器人很快从摇篮阶段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以机械、电子、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的崛起,日本工业机器人在这些强势产业中大规模地推广。

直至80年代初,日本的工业机器人逐步从上述产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劳动力严重短缺的产业困境。

从第一代机器人的试制成功至20年代初,日本工业机器人至少经历了30年的爆发式增长,总体的产业技术及应用水平早已超越制造业高度空心化的美国。

虽然机器人技术来源于美国,却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究其缘由,除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所伴随的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大幅高企等社会背景外,也离不开日本自身的技术沉淀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技术发展阶段及鼓励政策

从1967年日本从美国引进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算起,日本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研制出弧焊机器人,并制定出机器人行业的安全标准。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针对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演算开发工作,通过人机对话方式强化了弧焊功能的标准化。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传感器的应用为标志,日本机器人产业强化了控制系统与各类机器人之间的适用性。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针对控制系统的不断改进,日本将机器人系统中植入Robot语言及配置菜单强化对话功能。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此时,日本机器人产业开始强调机器人的相互协调、独立作业功能,并实现通过多轴控制提升工业机器人作业的复杂度及高效性。

一直以来,日本在微电子技术及机电一体化领域所保持的绝对优势,为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在形成其领先的技术优势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也是不容忽视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工业机器人的鼓励扶持政策,为普及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日本政府还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揽子经济优惠政策,点燃了中小企业开拓机器人产业的热情。

当时的鼓励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普及促进政策,重点集中在产业应用环节中的制度构建及规范;另一类则针对企业研发,利用税收补助、项目设立等形式进行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援助。

例如在第一类的普及促进政策中,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针对机器人产业制定了相关的行业应用标准及类别。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财政投融资租赁制度出台,由日本财政省、日本开发银行牵头的24家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及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日本机器人租赁公司。随着融资租赁这一金融模式的有效开展,库卡机器人何服电机维修,日本地方政府出资成立合作基金,开始面向各类中小企业提供机器人设备的租赁及贷款,极大地推动了面向下游用户的产业化应用。

而另一类作为财政援助政策,其中为代表的就是针对高技术的税费制度。该制度规定,扣除企业研究开发所得税7%的税额,以用于补贴高性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究。除了税收制度的支持之外,日本通产省设立针对复杂工况、狭小空间内作业的高度自治型工业机器人开发项目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产业规模及市场特征

从历年数据来看,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一大半都是用于出口,堪称工业机器人出口大国。其中,2012年出口超过6.6万台,约占总销量的70%,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对于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大幅增长。

截至2013年底,日本工业机器人的装机总量已达到30.4万台,约占到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量的25%,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消费及应用大国。

除此以外,作为工业机器人主要市场的欧洲,其总体规模与日本市场不相上下。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韩国等国家的工业机器人装机总量不断升高,日本在全球机器人市场所占比例会不断下降。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饱和,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重心将会逐步以面向出口地的转移、现地化的原材料采购及生产等方式扩大海外市场的份额。

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装机总量不断上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逐步拓宽。汽车行业作为工业机器人最先投入使用的领域,现阶段虽保持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除此以外,库卡机器人驱动器维修,消费数码、通信类3C产业,以及食品、饮料加工等行业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由于全球各地区间的制造业分工存在差异,致使各地区针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日本、欧洲、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为例,日本相对于欧洲及中国市场,机电、电子加工行业反而比汽车行业的占比更大。此外,相较于面向汽车行业占到半壁江山的欧洲及中国市场,日本市场面向下游用户的各领域比例则更为均一。这就意味着日本工业机器人厂商需要针对多个行业领域进行产品线布局,同时也要打造更通用化、柔性化的系统集成方案。

主流制造商及其特点

提到主流工业机器人厂商,我们一般会想到以发那科(Fanuc日本)、安川(Yaskawa日本)、ABB(瑞士)、库卡(KUKA德国)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

从全球的总体市场份额来看,四大家族的合计占比达到总体的五成之多。而从各地区占比来看,则是日本厂商发那科和安川稍稍领先,而ABB和库卡则紧随其后。

除了上述四大家族之外,二线厂商集中于日本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如Comau(意大利)、OTC(Daihen旗下日本)、川崎重工业(Kawasaki日本)、那智不二越(Nachi-Fujikoshi日本)、松下(Panasonic日本),以及近年来以服务集团内汽车业务的韩国厂商现代重工业。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