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代表,是国家工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目前,库卡机器人何服电机维修,中国已然成了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但是总体上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在世界上还比较落后,很多关键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如何在新时期发展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缩小与其他国家间的差距甚至实现技术超越?李教授将为我们分析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找到我国与他国的差距所在,并在分析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指明方向。
1世界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工业机器人产业构成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上游包括一些关键的核心部件,中游主要是指本体以及集成技术,下游包括二次开发以及周边设备的开发。
权威报告!中国工业机器人四大瓶颈与突破点
现在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可以说基本集中在了日本和欧洲。在日本,它的关键性部件——减速器是遥遥领先的,并且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技术壁垒;德国的工业机器人原材料、本体零部件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中国,我们现在的机器人产业是处在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系统集成、二次开发、定制性部件和售后服务。也就是说,我们的技术还处在低端。
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出现地比较早,环境的因素也促使他们很早就开始发展工业机器人,从而形成了先发的优势。比如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已经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而日本在7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发展。他们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包括一些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从现在的产能和保有量来看,日本的产能达到66%,它的保有量大概每万人300多台;而中国的保有量还是比较低的,可正因为低,所以在中国有更大的市场。
近年来,从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数据来看,中国是年年递增,2016年达到29万台,到2019年可能将会突破40万台。工业机器人的社会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并且它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未来十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平均增长将会保持在12%左右。
现在的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非常集中,集中在这样五个国家: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这些国家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占到了75%。而从2013年以后,中国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在应用行业上来说,最大的应用行业在汽车制造领域,它占了38.7%,其实在国内这个数量还要大的多,接近50%都是用在汽车制造领域。电力/电子行业这几年的应用量增长非常快,现在已经达到了21%左右,并且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的电子产品的生产能力占全球的大概百分之六七十。在中国,电力/电子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会有更大的市场。
从品牌来讲,现在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被四大品牌所占有:kuka20%,fanuc15%,YASKAWA15%,abb10%,他们加起来超过了60%。
四大品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系:欧系和日系。ABB、库卡是欧系的代表,他们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制造,在3C、汽车加工等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应用;对日系来说,它的主要应用领域也是汽车工业,而且日系在电子行业当中的应用技术做得也比较好。这两年的用量增加地也非常快,因为他们的工业机器人和视觉系统相结合,形成比较精密的装备。
2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从2013年以来,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也非常快,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保障、宏观经济促进、社会环境推动、技术发展支撑这四个方面。
劳动力的成本增加之后,也迫使人们用机器人来代替人进行生产。同时,我们的一些关键性的核心部件逐渐国产化,对于低端的机器人已经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但是高端还不行;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将会促进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这几年逐年提升,2013年是3.7万台左右,到2016年接近9万台。
从技术层次度上来说,从2015年已经开始进入了市场的启动期,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大概在2025年左右,工业机器人技术将会在我们国内实现大发展。
截止2016年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近50家;有影响力的机器人公司预计有800多家;上市公司涉及机器人业务的公司超过50家;中国内地机器人企业2015年增长了30%。现在,大家都充分认识到了机器人的重要性,各地都在积极发展机器人。
具有代表性的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自动化有限公司。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减速器、伺服器、控制器这三项关键零部件研发,这三大关键零部件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比重超过70%。这些在过去基本依靠国外技术,我们现在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产品。
精密减速机,现在国内代表性企业有南通振康、苏州绿的。
RV减速器企业:南通振康、秦川发展、山东帅克,他们也都有了自己的产品,而且产品的性能与日本的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现在减速器性能好的可以很好,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原材料还达不到要求,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谐波减速机来说,苏州绿的做得比较好,他们攻克了核心技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产品,它的性能指标也基本上达到了国外的性能指标,但是产品的一致性和量化方面还有待于提升。
伺服系统分为欧美系和日系,欧系有西门子、Lust、博世力士乐、倍福等;日系主要有安川、松下、三菱等。
控制器:国外的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控制器,而我们国内的固高驱控一般用在低端产品上。
他们在关键部件上的研发为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3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瓶颈
发展瓶颈1:国际厂商先发优势,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低。
要进行市场份额的突破,就得占领高端市场,我们现在基本上是走低端市场,我们要想办法走高端市场。
发展瓶颈2:减速器、伺服机等核心零部件性能有待提高。
比如精密减速机在额定扭矩和传动效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伺服系统的电机动态响应、过载能力、效率等方面存在差距;工业机器人需要15个系列,而我们现在还达不到这样一个水平。
控制器硬件方面差距较小;软件实现的构建、控制算法、二次开发方面存在差距;动力学性能有待完善;工艺软件包、工艺应用上尚有差距。
工业机器人系统:核心技术缺失、产业空心化,国产机器人产业面临性能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产品低端化、低水平重复,国产机器人产业需求与现有产品性能之间的矛盾突出;前沿技术研究零散,系统性支持缺失,占领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国际制高点形势严峻。
发展瓶颈3:原材料缺失,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今后的工业机器人会使用碳纤维、尼龙等复合材料。
发展瓶颈4:缺少高端技术人才,与国际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全球一共有28家高校建立了机器人工程的专业,有一些学校像湖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甚至都成立了机器人学院来培养机器人的专业人才。
4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
工业机械手、工业机械臂,它所做的工作是要求有速度、精度、重载的,但是灵活性还不够。
人类工作分工比例:胳膊为主20%,双手为主80%。富士康有百万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计划,但最后并没有达到它的目标,因为它的很多工作需要手部的操作,KUKA机器人维修,而不是臂的问题。
现在的工业机器人可以讲还是残疾的机器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现有的工业机器人要扩展它的功能、提高它的性能,使它变成一个智能设备。新型机器人研发上,我们希望研发灵巧性的机器人,包括双臂机器人、柔性机器人、灵巧手、智能传感机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