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市场换技术”中国机器人何时能扬帆出海?

“市场换技术”中国机器人何时能扬帆出海?

日期:2018-04-03   人气:  来源:互联网
简介: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的中国,正在借助世界的力量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机器人庞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像汽车产业那样陷入国内的群雄逐鹿,还是像高铁产业赢得战役一样“扬帆出海”成为中国制造新的名片 最大机器人市……

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的中国,正在借助世界的力量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机器人庞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像汽车产业那样陷入国内的群雄逐鹿,还是像高铁产业赢得战役一样“扬帆出海”成为中国制造新的名片

最大机器人市场

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行业咨询机构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中国工业机器人2016年到2017年的销量增速分别为23.9%、25.8%,2017年机器人销量将超过10万台。

据统计,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为25万台。而据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孙峰透露,今年1到10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保持高速增长,产量达到56604台,比去年全年产量增长71.5%。根据机器人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与保有量将分别超过到15万台与80万台,,到2025年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

全球知名咨询服务公司Frost&Sullivan近期发布的2017年全球科技趋势报告指出,明年中国将成为一个“超级机器人”大国。Frost&Sullivan坦言,虽然在机器人密度方面中国还落后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乐观的市场前景,各路豪强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群雄逐鹿格局悄然显现。以库卡、ABB等四大巨头为代表的外资巨头加速中国本土化布局,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在外企纷纷通过本土企业使得自己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生态的同时,国内大小企业也在纷纷抢滩。

各路机器人公司信心满满,政策扶持力度同样开始加码。2016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产业发展五年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

而按照工信部规划,到2020年,中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在高端市场的产品占有率达到50%以上。

安信证券认为,我国人力成本上升、工业机器人成本回收期的缩短、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差距都将维持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景气度,中国还将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工业机器人国家。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机器人产能将成倍上升。

市场虽大,依然“小散”打天下

市场热度虽空前高涨,正在发展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弥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全球重要专利申请人中,日本的安川电机公司和发那科公司分别以5823项和4512项专利申请位居全球前两位,三星、日立、本田、索尼、库卡、西门子等公司紧随其后。

在这前十五位全球重要专利申请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11席,在专利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明显。而在全球相关专利申请量Top15的排名中,中国国内专利申请人无一上榜,中国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之间的技术实力差距明显。

易观智库研究认为,日本在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方面具备较强的技术壁垒,德国工业机器人在原材料、本体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方面有一定优势。而中国工业机器人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仍处于工业机器人生产的产业链下游,多数厂商承担系统二次开发、定制部件和售后服务等附加值低的工作。

库卡工业一位高层同样向记者表示,由于在减速器、伺服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上的差距,KUKA机器人示教器维修,国内厂商往往对国际厂商的依赖度非常高,采购溢价十分严重,这直接束缚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突破。

事实上虽然外资机器人企业纷纷进驻中国,而像发那科和安川分别与中国的上海电气实业公司与首钢总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但在关键技术的转让上依然谨慎。而这也间接造成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受限于进口严重限制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孙峰坦陈,库卡机器人何服电机维修,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但是机器人高端产品、进口依存度仍然很高,自主创新能力仍急需加强。而这显然限制了国产机器人企业分享中国机器人庞大市场蛋糕的机会。

如何抢占市场?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一直到2018年,数字化变革和自动化的浪潮将继续推动工业机器人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毫无疑问,工业机器人俨然成为目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前沿。而站在金字塔尖的依然是传统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其中日本和欧洲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两大主角,并且实现了传感器、控制器、精密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完全自主化。

在2015年,机器人维修,日本出口海外工业机器人近11万台,超过60%是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日本机器人品牌牢牢占据着中国机器人市场。2015年,中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中有68%来自日本,达到3.6万台。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来机器人企业正赚得盆满钵满。

在世界最大机器人市场的中国,外资品牌切走了中国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又对国产机器人企业在技术、零部件成本方面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一种曾经对中国汽车吸引外资用“市场换技术”的担忧再次在国内机器人产业界出现。

不过现实却并非那么悲观。国家海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进口数量为38464台,较2015年同期增长6.71%;出口工业机器人数量为10047台,同比增长44.04%。从数据中不难发现,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出口量虽然仍远小于进口量,但增长速度的此消彼长可能意味着行业洗牌的到来。而面对可能出现的行业拐点,沈阳新松、埃夫特、埃斯顿、广州数控、东莞启帆、上海沃迪等国产机器人第一梯队品牌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规模竞争力。

国产机器人品牌的崛起,也正迫使进口机器人价格整体下跌,2012年进口工业机器人平均价格为2.01万美元/台,2015年进口工业机器人平均价格为1.75万美元/台,复合增长率为-5%,价格下降趋缓。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出口价格下降明显,2016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工业机器人的平均价格为1.18万美元/台,较上一年同期下降27.6%,国产机器人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市场占有率得到有效提升。

在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杜玉河看来,中国国产机器人企业要想弯道超车,争夺国内市场蛋糕甚至将中国机器人输出海外,除了在关键技术层面取得突破之外,国家政策力量的背书同样重要。

工业机器人与汽车工业和高铁行业一样都是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现代工业,涉及的门类极多,有各种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壁垒,后发国家想靠自由竞争赶超难度可想而知。“此时国家力量的介入将有助于工业机器人领域避免重复之前的教训。”原徕斯机器人高级经理屠崴告诉记者。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曾表示,与铁路交通全国一个大市场不同,在汽车市场,中国不是一个大市场,而是各个省的小市场。一家外资企业,可以挑选多个合作方,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往往陷入竞争,因此在与外资谈判的时候自然没有主动权。

#p#分页标题#e#

而现如今,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地区竞争问题正像王德培所说的那样开始出现。在政府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下,短时间内中国涌现出近千家机器人公司,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骗取补贴等乱象丛生。“这为外资机器人企业进入中国找寻合作伙伴,用较少的技术转让和成本投入就可打开巨大的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向记者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